杭州品牌驾校网内页横幅
你的位置:首页 > 学车故事 > 正文

我的学车感悟

2012/11/14      阅读数:
这个假期,我去驾校学车了,一点心得写下来与大家分享共勉。
驾照是现代人今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证件,因此在这个暑假结束时报名学车,到现在已两个多月的学习,让我能有机会站在学生的视角,来体验学车过程,并联想到我们当下的教育,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有了一些换位后的思考。

一、弱势的学生需要温情的关爱
从报名那天起,我的身份就发生了变化———风行学员。如果说之前当学生时,我还是懵懂少年,不经世事,而如今的我算是对学校有了些认识,再去当学员,那感觉怎么说好呢,就像重活了一遍。从请假体检、预约考理论,早晨7点30早早来到驾校,处处小心,时时注意,生怕得罪了驾校给自己的学习带来不便,可谓一切得听人家摆布,突有一日,练车场上,教练看我没坐,便让座给我,可能在教练眼里不过是小事一桩,但那时的我心中升腾起一股暖流,恨不得马上能帮那位教练做点什么,想想我们的学生不也是这样吗?师与生在关系建立的那一天起,其实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不平等的地位,谁让老师比你知道的多,而你想从师父手里学本事呢?如果这时老师再端端架子,那不平等不就更严重,学生就更得胆战心惊了吗?何不像教练一样,给学生一丝温情,让学生亲其师,后面才会才能信其道呀。

二、“应试教育”害死人
如果我在自己的教学中有应试的现象,但是也不是我有意为之的,而驾校由于他们是希望你快进快出,以获得最大化的利益,因此他们已经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应试方法,也算让我切身体会了什么叫应试教育。“学车就是考什么学什么,所以我希望,我在讲得时候,你们不要插嘴,我怎么说你们就怎么做”这是学车第一天教练反复对我们说的话。接下来学习倒桩就是给你几个参照物让你记住,车开到那就换动作,至于为什么停在那,方向盘为什么打一圈半,为什么往左,为什么往右,没有解释,你记住就行了,学习第一天,我回家就上了火,本身我是不喜欢机械记忆的,再加上记忆力属实不行,又不懂基本的原理,这今后可怎么学呀,好在朋友给我指点,让我拿自己的摩托车观察,这摆弄完了,我开始明白什么叫回轮了,倒车的时候方向盘该往哪转了,第二天再去,算是有了点起色,还得到了教练的表扬,紧接着就是机械的反复训练,强化记忆,在这一阶段我的学习可谓突飞猛进,记得熟了,有几次能顺利完成整套动作了,心中不免沾沾自喜起来,可是由于我是走后门提前上车,理论还没考,因此不能进行倒桩考试,就还得进行倒桩练习,没想到越往后练还越出问题,原来由于自己只是死记硬背下了教练给的几个点,并不真正明白,因此当出现不同情况时就不知该如何随机应变了,而且在练车过程中不时传来考试被挂的消息,不是车的位置改变就是车座、离合有变化,而学员不知该在考试时如何应对挂的,其中不乏练习时优秀完成的学员。而那些过得学员也不是个个都明白的,再问问自己,行吗?答案是肯定不行。怪不得民间传说,在驾校学完车,你不一定敢开车上路。如果以前没有学车的基础,身旁又没有有经验的老司机压阵,那一定是揣着驾照,望着路上的车流兴叹了,这种“应试教育”下的培训一定是有问题的。

由此我联想到我们的教育。当下一些教育现象和学车不是有很多惊人的相似吗?现在暂时不理解不要紧,考试前通过大量的练习,只要考试考会做就行。这是有些老师奉行的理念。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漫长的,我想“应试教育”的失误就在于,有用的没学到,没用的却难死人,教育可不能培养出“揣着”驾照,“不敢开车”的学生!

三、无论什么教育方式教学方法都很重要
这次学车很庆幸找对了教练,不是说教练多照顾我,给我开小灶,而是遇到了一位会教的教练,说到这有人可能会说你前面不还说人家应试教育害死人吗?(这里我得说应试快出快进是人家的谋财之道,大环境嘛,好像也有点象教育,)回到正题,这位教练不同于我印象中的老粗教练,给我教学很多启示。(不信,去问圣斌)无论是移库还是侧方停车,他简明讲过后,让我们每人来上一次,然后针对每个人的表现,指出原因,然后扬长而去,躲在自己一角聊天,扔下学员自个儿琢磨。这一招非常灵。一个学员说:“最好教练走开,他站在一旁,我就紧张。”这位教练似乎很懂得兵教兵,互相启发的味道。经常让学的好的学员代替他来教新学的,当然中途教练也偶尔会在窗口悄悄地看一遍,然后走过来指点一番,大家若有所悟,这就是我们在学校教育中一直提倡的“讲在当讲处”。另外他对不同的学员有的鼓励,有的斥责,有的宽容,有的耐心,有的放手,甚至对同一个学员,不同的时期态度教法也不一样,颇有因材施教的味道,这位教练“偷懒”的结果是他所带的学员通过率较高。

由此我联想到在新课程倡导的“自主、合作、探究”的课堂,我们往往习惯了在课前先要复习一下,在学生探究前先要铺垫,在学生动手前要示范,在学生解题前要先帮助审题,在容易犯错的地方总要打打预防针……离开了教师,他们常常手足无措,一筹莫展。其实教师表面的“懒”,为内在的“勤”提供了可能,“偷懒”不是敷衍工作,而是为了更有效地工作。作为老师的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学学这位教练呢?

难忘这段珍贵的学车经历,后天就要考试,短短的两个月,让我在我学习一项技能的同时,更让我有机会站在学生的角度,甚至一个后进生的角度,去真切地体会思考当下自己的教育,同时让我走入社会体验生活,体味人情世故,让我体会到了在书中得不到的感悟,好像更贴近更真实,也确立了我一个目标,今后的假期,不能呆在家里,该走出去,多充充电,也希望学校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活动机会,让教师不再是人们眼里的书呆子,我想只有教师丰富了自己,他的学生才会丰富这个社会。